/News details
2023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成果丰硕
  • 中国档案学会
  • 2023-07-28
  • 3652次
  • 字体大小:

1.jpg

    2023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于7月12日至13日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两岸三会的140余名专家、代表围绕“未来与传承:数智时代的档案与文献”的会议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共有16篇论文进行了现场交流。此次交流会论文涉及范围广泛,理论与实务结合紧密,专业水准较往年有了进一步提升,论文集收录论文数也创1994年以来新高。此次学术交流既有学术前沿,如档案治理、数字记忆、电子邮件保存、档案开发利用等,也有技术应用,如区块链、数字胶片等,还有档案实务层面,讨论档案编纂、照片资料库、贝叶经保护、档案修复、档案馆转型升级等。

    7月12日上午的学术交流由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邓小军主持,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许芳铭理事长、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邓君教授、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邱菊梅理事三位发言人作论文交流发言。


2.jpg

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理事长许芳铭

【发 言 人】: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理事长许芳铭

【论文标题】:政府机关电子邮件之保存

 【论文摘要】:梳理了电子邮件的特性,强调其具备非同步传递资讯之优点,是政府机关之间传递各项政务讯息的重要管道,应视为电子档案的一部分,应予以保存。介绍了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的有关做法。进而讨论电子邮件保存的相关做法,包括规范保存范围、确定相关人员权责、建立处理程序、加强教育认知,并提出了电子邮件保存的流程框架,明确了电子邮件保存的注意事项。


3.jpg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邓君教授

【发 言 人】: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邓君

【论文标题】:基于知识图谱的满族家谱档案知识发现研究——以瓜尔佳氏为例

 【论文摘要】:旨在解决技术蓬勃发展之势下满族家谱档案资源开发匮乏的窘境,为人文领域的知识发现提供新的技术实现方式和创新性研究视角。以满族家谱档案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知识发现框架的建构过程,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前四卷瓜尔佳氏篇为数据源,展开家谱资源深度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通过知识图谱和Arc GIS两种可视化方式,实现了满族家谱档案中蕴含的隐性知识可视化展示,为满族家谱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实践参考。


4.jpg

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邱菊梅理事

【发 言 人】: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理事邱菊梅

【论文标题】:区块链技术于公文档案之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论述了区块链技术所呈现的锁链关系、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障、包含时间戳记以及交易记录的可获取性等方面符合电子档案管理要求。通过中国产业区块链白皮书、爱沙尼亚的虚拟公民服务、迪拜区块链战略、英国Archangel计划,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证书监测区块链平台、公务人员生涯记录无纸化、电子文件交换平台、司法联盟链等实践案例,介绍了区块链在电子文件、公文档案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案例提出了规划文档区块链服务应注意的五大原则性要求,包括组织与运维节点、资料的存储与加密保护、资料介接规范与安全、智能合约的应用、教育训练和推广服务。


5.jpg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刘越男教授从选题、论证内容对三篇学术交流论文作了评论。她认为许芳铭理事长的论文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问题导向明确,信息量丰富,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的系列问题;二是视野开阔,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应做法;三是面向实践应用,形成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完整的解决方案。邓君教授的论文有相当的技术难度,是一个规范性很高、技术运用十分娴熟且以小见大的研究,基于家谱档案开展的知识图谱的知识发现路径验证可以推广和复用。邱菊梅理事的报告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的可行性论证十分清晰,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块链应用情况,进而给出了区块链应用的系统性建议,具有参考价值。另外,刘越男教授还针对每个学术交流人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建议和对相应成果的期待。

    7月12日下午学术交流会由长春市档案馆二级巡视员赵欣主持,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金波教授、吉林省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处王楠处长、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曹玉副教授、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彭慰理事、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邱华君副理事长、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监事蔡佩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古旧字画修复工程负责人李惠民、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主任董丹华、深圳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黄俊琳、贵州省档案馆鉴定保护处二级主任科员李欢等十位学术交流人作论文交流发言。


6.jpg

长春市档案馆二级巡视员赵欣

7.jpg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金波教授

【发 言 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金波

【论文标题】:“数智”赋能档案治理现代化

  【论文摘要】:介绍了“数智时代”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化、技术手段智能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协同化综合化以及服务方式高效化精准化特征,其核心要素是数据赋能和技术赋能。分析得出“数智”时代从治理对象、治理结构、治理场域、治理效能四方面驱动档案治理变革。提出从战略治理、数据治理、智慧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等五个维度构筑“数智”时代的档案治理路径,推动档案事业数字化数据化转型、智能化智慧化升级,增强档案治理能力,提升档案治理能级,助力档案治理现代化。


8.jpg

吉林省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处处长王楠

【发 言 人】:吉林省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处处长王楠

【论文标题】:数智时代档案馆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档案馆的转型升级是数智赋能时代提升档案治理效能的新探索。介绍了数智时代档案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包括数字中国战略提供的良好生态环境、逐步扁平化的政府机构以及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挑战在于数据爆发增长带来的数据真实性和开放共享等挑战、档案数据资源利用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升级。分析了档案馆转型升级的现实动因在于档案载体的变革、利用需求的多样、法律政策的支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档案馆未来应瞄准数字记忆中心、知识管理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发展定位,进而探讨了其实现路径。最后通过介绍吉林省档案馆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剖析数字鸿沟、人才保障等方面的瓶颈,对档案事业未来发展描摹方向、提出思考。


9.jpg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曹玉副教授

【发 言 人】: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副教授曹玉

【论文标题】:数字记忆时代特殊群体档案资源开发模式探析——以南亚裔“第一天”项目为例

 【论文摘要】:通过政策梳理和文献研究归纳了特殊群体的基本概念,并提出数字记忆时代的资源整合为特殊群体的集体记忆构建提供了便利与可能。介绍了南亚裔“第一天”项目依托数字平台进行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以数字地图为理念”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以协同共享为导向”的档案资源利用模式以及循环互动的运作模式等特征。通过对“第一天”项目特殊群体集体记忆构建的探析,得出在对特殊群体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广泛收集与数字化存储,加强协同合作与利用宣传,并注重对隐私权的保护等问题。


10.jpg

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彭慰理事

【发 言 人】: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理事彭慰(代替作者林志凤发言)

【论文标题】:数智时代资讯服务专业教育的机会与挑战

 【论文摘要】:提出资讯服务专业历经电脑化、自动化、网络化及数位化,资讯型态逐步多元且与时俱进,资讯化社会已经实现。资讯形式从平面、视听、电子、网路到多元多重呈现。数字化后接踵来的数位加值及数位转型,进而人工智能(AI)的进展与运用。认为资讯环境已经进入数字化及智慧化(数智化)。因应数智化时代来临,档案馆(Archives)、图书馆(Library)、博物馆(Museum)等建构国家知识体系的三大支柱,加上文件(Records)及其数字化后集合在云端的数字内容(Gallery for Digital Content)亟须结合为整合式资讯传播机构(Gallery, Library, Archives, Museum, and Records,GLAMR)。数智化时代促使属于不同体系机构之资讯,因数字化后可以整合而发挥多元服务。资讯服务专业面临科技、人文、经济等带来相应的影响及挑战。最后提出资讯服务专业教育必须面对及因应以为资讯服务拓展机会,并从教育训练角度探讨现况并形成建议策略。


11.jpg

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赵彦昌教授

    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赵彦昌教授担任上述四位发言人的评论人。他指出金波教授论文中的数智、赋能、治理、现代化等关键词切中国家发展大局,选题立意高远。论文中对有关内容的总结、梳理和展望具有启示意义。王楠处长的论文聚焦档案数字转型的实践与探索,对吉林省档案馆数字转型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面向未来提出思考,具有研究价值,并认为数字转型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和技术赋能。曹玉副教授的论文以数字记忆为背景,契合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特征,选取典型案例,聚焦特殊群体进行了系统论述,对我国的特殊群体数字记忆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彭慰理事的发言聚焦数智时代、咨询服务和专业教育三个关键词,抓住了专业发展与时代发展的交汇处,指出了专业发展的潜力,对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的深入分析为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宏观参考。

    提问环节中,档案工作者根据实际工作向学术交流人提出疑问,学术交流人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12.jpg

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邱华君副理事长

【发 言 人】: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副理事长邱华君(代替作者吴宇凡发言)

【论文标题】:从存史到编纂——大陆出版民国档案汇编凡例探析

 【论文摘要】:选取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相关科系近二十年(2003—2022)毕业论文内容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史相关者所引用文献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整理大陆所出版民国时期政府官方档案文献资料汇编书刊的“凡例”。对凡例的体例、内容,以及凡例规范的编纂原则与方法、加工符号等进行分析,发现条列式凡例体例为档案文献的凡例编写趋势,但学者所提出档案凡例编写内容与实际出版的凡例有所落差,此外,档案凡例尤重视“删录原则”“排序方式”“加工符号与原则”等内容。


13.jpg

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监事蔡佩玲

【发 言 人】: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监事蔡佩玲

【论文标题】:“配角”也能是“主角”——台湾大学图书馆旧照片资料库探析

 【论文摘要】:在档案管理中,照片档案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以台湾旧照片资料库和日治时期绘叶书为例,分析了两个资料库的特色,一是建制虚拟旧照片馆藏的做法颇具特色,撷取书籍中刊载的照片、图表、地图等,原是书籍“配角”的照片、图表等成为旧照片资料库的“主角”;二是诠释资料详尽完整;三是收录范围旁及图表、地图、插图等;四是收录的照片横跨多元主题;五是持续优化完善。但同时也指出了两个案例存在的不足,如无法呈现照片的实际拍摄日期、照片题名与图说未完整翻译、旧照片相关资源未能整合检索、补充说明的来源出处及标准不详等。


14.jpg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艳红教授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艳红教授为本场学术交流的点评人。她认为邱华君副理事长的发言围绕档案编纂凡例的小议题展开了具体、深入的研究,清晰地界定了研究对象范围并使用系统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收集。系统梳理了学界对凡例的定义、功能和内容的普遍认识,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文章通过分析得出了大陆档案编纂中的凡例特征,并加以系统总结,研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蔡佩玲监事的论文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论文题目吸引眼球,主角和配角特别适合主题论述;二是研究对象关注于书籍内的图片,具有特殊性;三是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四是研究内容详实和丰富,系统介绍了实践项目情况。此外,陈艳红教授还针对每个学术交流人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建议和对相应成果的期待。


15.jpg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惠民

【发 言 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惠民

【论文标题】: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修复保护

 【论文摘要】: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等特藏珍贵档案是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宝贵文献,是传承中华精神的情感纽带。首先,根据档案特点确定修复理念,最终将档案修复作为基本的修复理念。其次,介绍了病害调研的方法和过程,发现该档案存在严重酸化、折条、酥粉等自毁性病害。最后,根据病害原因和特征,采用墨色预加固、脱酸、命纸助托、特殊折条纸、软镶出矩加挖镶、大覆背纸打菱形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和工艺,恢复了档案原貌,并设计了具有防火、防虫、防霉菌、防细菌、防酸、耐久、环保等功能的特藏装具。


16.jpg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主任董丹华

【发 言 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主任董丹华

【论文标题】:贝叶经再生性保护路径和启示

 【论文摘要】:贝叶经是以贝叶为记录载体的珍贵文献遗产。首先介绍了贝叶经的三条传播路线——新疆线、西藏线和云南线,并指出贝叶经存在保管状态复杂、保管机构多样、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尼泊尔—德国和泰国的贝叶经再生性保护项目。这些项目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基于长期保存的缩微技术的应用,二是面向应用的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最后,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借鉴,包括以缩微技术作为长期保存的一种方式、以数字化赋能共享利用、推广数模转换技术的运用等。


17.jpg

深圳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黄俊琳

【发 言 人】:深圳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黄俊琳

【论文标题】:深圳市档案馆缩微异质备份工作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首先系统回顾了深圳市档案馆的缩微异质备份工作,第一阶段是纸质档案翻拍,即“纸转胶”;第二阶段是缩微胶片数字化,即“胶转数”;第三阶段是缩微胶片数字化,即“胶转数”;此外,还探索了将档案机读目录信息进行二维码图像化转换、再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技术。接下来针对电子档案存在的载体依赖性、脆弱性等“先天性”安全风险,提出了电子档案备份的创新思路——“缩微技术+编码技术”,对电子档案的不同信息层采用不同技术手段进行备份,即利用多个缩微原文影像和多个编码影像来表达一份电子档案的所有信息。


18.jpg

贵州省档案馆鉴定保护处二级主任科员李欢

【发 言 人】:贵州省档案馆鉴定保护处二级主任科员李欢

【论文标题】:探索文书档案中大幅面图纸的保护与利用

 【论文摘要】:首先,介绍了文书档案中的图纸包括硫酸底图纸、蓝图纸、白图纸等,存在折痕、断裂、磨损、霉斑、水渍、撕裂等常见病害。其次,指出文书档案中的图纸参考性强、复用性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保存方式主要有折叠存放、柜内展平存放、照片替代存放、卷筒存放等,这些方式各有优劣。最后,考虑到综合档案馆很少为大幅面图纸提供图纸柜且其他方式不可避免地产生其他病害,可以利用传统修复技艺延长档案寿命,以数字化加工、拍照留存拓展图纸的长效保护与利用,结合实际需求设计制作仿真复制备份。


19.jpg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张阳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张阳对上述四篇学术交流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认为,李惠民老师的论文从修复理念和问题入手,采用墨色预加固等六项技术,开发相应特藏装具,难能可贵,并指出文献保护在理念上存在两种声音,未来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平衡;董丹华主任的论文对国外贝叶经再生性保护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国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目标都是保存一套适宜永久保存的和一套适宜传播应用的资源;黄俊琳副馆长论文的亮点在于将档案目录信息编码为二维码,并且可将二维码还原为档案目录信息,将二维码技术和缩微技术相结合也是国际长期保存领域的主流策略;李欢老师的论文在原有保护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提出数字化和仿真复制等手段,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缜密、叙述完整详细、条理性很强。

    提问环节中,档案工作者根据实际工作就揭裱、贝叶经的语言、缩微胶片的黑白与彩色等方面向学术交流人提出疑问,学术交流人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20.jpg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坤

    7月13日上午学术交流会由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坤主持,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柴德华、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数字缩微组副组长马杰、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会员林惠娟等三位学术交流人作论文交流发言。

21.jpg

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柴德华

【发 言 人】: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柴德华

【论文标题】:数字胶片——一种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备份的新可能

【论文摘要】: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备份是档案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其中,存储载体是关键难点之一。首先分析了档案行业面临的挑战,档案行业常用的存储载体存在可靠年限短、档案易篡改、检测与迁移工作量大等问题。其次介绍了新的技术——数字胶片。其技术原理就是缩微和算法,利用算法将档案资源生成二维码,再将二维码打印到数字胶片。最后介绍了国家档案局重点科技项目“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策略及数字胶片技术应用研究”的研究情况,明确指出提高精度、增加色阶、优化算法等三个亟须攻克的领域。


22.jpg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数字缩微组马杰

【发 言 人】: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数字缩微组副组长马杰

【论文标题】:缩微胶片数字化工作的应用和发展

 【论文摘要】:首先介绍了缩微胶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解决缩微文献不易检索、阅读不便、无法网络传输等问题。其次分析了缩微胶片数字化技术的工作流程,主要涉及加工内容确立、图像扫描、图像处理、元数据制作、质量检查、备份和保存。对于彩色缩微胶片,数字化路线有两种,一是通过彩色缩微胶片扫描仪扫描传统拍摄彩色缩微胶片,得到彩色文献的数字图像;二是在黑白胶片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黑白文献图像的色彩赋予。最后,指出了未来需要推进缩微胶片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并积极探索彩色缩微胶片数字化工作。


23.jpg

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林惠娟

【发 言 人】: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会员林惠娟

【论文标题】:古地图档案数字应用发展的新契机——以《台湾番社图》与《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为例

 【论文摘要】:地图是诠释一地时空分布及环境变迁的极佳工具。首先分析了《台湾番社图》与《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绘制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等。其次介绍了大学与社教机构在数位人文领域合作的主要成果,关于《台湾番社图》的文创有3D影像巨幅画卷、3D VR虚拟实境、数位教材等;关于《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的文创有无限画布影像巨幅画卷、AR导览画廊、图片内容辨识与学习平台系统、互动留影展区、社群贴图、电子书等。最后,认为需要建立大学与社教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担负社会教育的责任。


24.jpg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玉珏教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玉珏教授对上述三篇学术交流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认为,柴德华所长的报告可用三个词来概括,一是“感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是重要议题;二是“合作”,长期保存是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三是“机遇”,大量数据需要保存,档案部门可发挥优势。马杰副组长的报告让她联想到上半年带学生到国家图书馆参观的经历,其实在当今的数字社会、数据时代,更需要这种来自人文、来自历史的关怀。林惠娟老师的报告则从数字资源的保存转向活化利用,这也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即如何开发这些宝贵档案资源让它们焕发活力,需要年轻一代进行更多的思考。

    提问环节中,档案工作者根据实际工作围绕软盘的使用等方面向学术交流人提出疑问,学术交流人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25.jpg

2023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闭幕式

26.jpg

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副理事长邱华君

    在闭幕式上,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邱华君副理事长对本次学术交流会予以高度评价,表达了此次参会所体验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生命之美。提出此次学术交流会的16篇论文选题多元、主持人控场优秀、发言生动精彩、参会人员友好沟通,共同贡献了具有深度和高度的交流会,提供了受益匪浅的档案文献管理的知识盛宴。最后,邱华君副理事长期待两岸三会深化交流,在人才培育、档案文件管理流程方法应用、档案库房规范、档案利用等方面持续创新,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27.jpg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理事长杨成斌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杨成斌理事长认为两岸学者围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档案修复、缩微等方面展开研讨,角度多样,内容丰富,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学者在文献与社会记忆传承方面所作出的研究和努力。回顾两岸三会三十多年的交往历史,我们在档案缩微技术道路上不断前行。档案与缩微技术是连接我们的桥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两岸同胞一直为之不懈努力,在文献影像保护方面不断钻研与探索,相信随着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的持续举办,会有更多的档案图书工作者加入,增添新的血液,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服务海峡两岸人民。


28.jpg

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杨冬权

    中国档案学会杨冬权理事长指出此次学术交流会是一场学术盛宴。其中三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智慧档案建设,用知识图谱挖掘家谱档案资源是一种很好的探索;二是电子档案异质备份,尤其是数字胶片可以将更多的电子档案转为缩微胶片进行存储,为电子档案异质备份提供了更好的实现保障,使得电子档案异质备份更加具有现实条件;三是档案文化创意开发,基于古地图开发的系列文创具有启发意义,可以深化红色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会上介绍的其他技术和方法也将会让各位参会者得到启发和指导。此次会议不仅能够加强海峡两岸的了解和友谊,更能推动海峡两岸档案工作的进步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杨冬权理事长希望交流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相信这种坚持是值得的